认识一下自己的五脏六腑!
2023-06-29

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,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“藏象学说”。藏,通“脏”,指藏于内的内脏;象,是征象或形象。也就是说,内脏虽存于体内,但其生理、病理方面的变化,都有征象表现在外。中医常说的五脏六腑,相互配合,共同维持身体的健康。但是大家真的知道“五脏六腑”是指什么吗?振东商学院为您解答!

五脏六腑,五脏,六腑,脏,腑

一、五脏

1、肝:肝病会有血虚、血滞的现象,同样的,血虚、血滞也会引起肝病的发作。有一个强健的肝,就不容易患疾病。反之,若是肝衰弱,就容易生病,身体衰弱、易患感冒、喉咙发炎、淋巴腺肿大等,都是肝功能异常所引起。

2、心:心能支配血脉,所以它和肝一样,与血虚及血滞都有连带关系。心支配神气,所以心患病时,就容易健忘、失眠,造成精神上的障碍。

3、脾:脾将食物的营养吸收,并分解成容易吸收的养分,输送到全身各器官。因为脾脏异常,往往会使消化能力衰退,造成营养不良,使身体消瘦。脾的功能衰退,就会造成血虚的现象和容易出血的情形。

4、肺:空气经肺的呼吸作用进入人体内,供给所需的氧气。肺部异常有气喘、咳嗽等呼吸器官的疾病。肺若患疾病,则肺部浮肿,皮肤会渐渐干枯。

5、肾:肾有储藏精气的功能,所以有人称肾是人生命力的测量器,老化现象的出现就是肾虚的表示。体内所有的水分都在肾的支配下,浮肿、停滞、尿崩症、排尿次数频繁等,都是由肾虚所引起的。


二、六腑

1、胃:胃能将食物消化成容易吸收的养分。食欲不振、消化不良、恶心呕吐都是胃病的症状。

2、大肠:大肠承受各器官吸收后的残渣、然后排出体外。便秘、下痢是大肠方面的疾病。大肠发炎会使肛门红肿,甚至造成痔疮,导致肛门出血。

3、小肠:小肠在摄取食物的养分时,便将它们分为水、气、血三种,然后输入各需要的器官。消化不良、下痢、便秘都是小肠方面的疾病。

4、三焦:三焦能促进气、血及津液的循环,使各器官充分发挥它们的功能。因此三焦患病,会连带影响各器官的健康。

5、膀胱:膀胱将体内的水分集中在一起,然后送到各需要的部位,再将多余的水排出体外。膀胱炎的症状是浮肿、排尿次数频繁。

6、胆:胃、肠等器官何时进行消化工作,何时停止,这些都由胆来决定。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睡眠,使所有的器官进入休息状态,需要相当的“决心”,所以胆虚的人常会失眠。


三、五脏六腑的关系

脏与腑是表里互相配合的,一脏配一腑,脏属阴为里,腑属阳为表。脏腑的表里由经络来联系,即脏的经脉络于腑,腑的经脉络于脏,彼此经气相通,互相作用,因此脏与腑在病变上能够互相影响,互相传变。

1、心与小肠:经络相通,互为表里。心经有热可出现口舌糜烂。苦心经移热于小肠,则可兼见小便短赤,尿道涩痛等症。

2、肝与胆:胆寄于肝,脏腑相联,经络相通,构成表里。胆汁来源于肝,若肝的疏泄失常,会影响到胆汁的正常排泄。反之,胆汁的排泄失常,又会影响到肝。故肝胆症候往往同时并见,如黄疽、胁痛、口苦、眩晕等。

3、脾与胃:在特性上,脾喜燥恶湿,胃喜润恶燥;脾主升,胃主降。在生理功能上,胃为水谷之海,主消化;脾为胃行其津液,主运化。二者燥湿相济,升降协调,胃纳脾化,互相为用,构成了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运动,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、吸收和传输的任务。胃气以下行为顺,胃气和降,则水谷得以下行。脾气以上行为顺,脾气上升,精微物质得以上输。若胃气不降,反而上逆,易现呃逆、呕吐等症。脾气不升,反而下陷,易现久泄、脱肛、子宫下脱等症。由于脾胃在生理上密切相关,在病理上互相影响,所以在临证时常脾胃并论,在治疗上多脾胃并治。

4、肺与大肠:若肺气肃降,则大肠气机得以通畅,以发挥其传导功能。反之,若大肠保持其传导通畅,则肺气才能清肃下降。例如肺气蛮滞,失其肃降之功,可能引起大肠传导阻滞,出现大便秘结;反之,大肠传导阻滞,又可引起肺肃降失常,出现气短咳喘等。又如:在治疗上肺有实热,可泻大肠,使热从大肠下泄;反之,大肠阻滞,又可宣通肺气,以疏利大肠的气机。

5、肾与膀胱:在生理上一为水脏,一为水腑,共同维持水液代谢的平衡(以肾为主)。肾阳蒸化,使水液下渗膀胱,膀胱又借肾阳的作用,通过自身的功能而排泄小便。在病理上,肾阳不足,可影响膀胱功能减弱而出现小便频数或遗尿;膀胱湿热,又可影响肾脏而出现腰痛、尿血等。

6、心包与三焦:临床上热病中的湿热合邪,稽留三焦,出现胸闷身重,尿少便溏,表示病在气分。如果未能制止其发展,温热病邪,便由气分入营分,由三焦内陷心包,而出现昏迷、谵语等症。

认识一下自己的五脏六腑!

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,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“藏象学说”。藏,通“脏”,指藏于内的内脏;象,是征象或形象。也就是说,内脏虽存于体内,但其生理、病理方面的变化,都有征象表现在外。中医常说的五脏六腑,相互配合,共同维持身体的健康。但是大家真的知道“五脏六腑”是指什么吗?振东商学院为您解答!

五脏六腑,五脏,六腑,脏,腑

一、五脏

1、肝:肝病会有血虚、血滞的现象,同样的,血虚、血滞也会引起肝病的发作。有一个强健的肝,就不容易患疾病。反之,若是肝衰弱,就容易生病,身体衰弱、易患感冒、喉咙发炎、淋巴腺肿大等,都是肝功能异常所引起。

2、心:心能支配血脉,所以它和肝一样,与血虚及血滞都有连带关系。心支配神气,所以心患病时,就容易健忘、失眠,造成精神上的障碍。

3、脾:脾将食物的营养吸收,并分解成容易吸收的养分,输送到全身各器官。因为脾脏异常,往往会使消化能力衰退,造成营养不良,使身体消瘦。脾的功能衰退,就会造成血虚的现象和容易出血的情形。

4、肺:空气经肺的呼吸作用进入人体内,供给所需的氧气。肺部异常有气喘、咳嗽等呼吸器官的疾病。肺若患疾病,则肺部浮肿,皮肤会渐渐干枯。

5、肾:肾有储藏精气的功能,所以有人称肾是人生命力的测量器,老化现象的出现就是肾虚的表示。体内所有的水分都在肾的支配下,浮肿、停滞、尿崩症、排尿次数频繁等,都是由肾虚所引起的。


二、六腑

1、胃:胃能将食物消化成容易吸收的养分。食欲不振、消化不良、恶心呕吐都是胃病的症状。

2、大肠:大肠承受各器官吸收后的残渣、然后排出体外。便秘、下痢是大肠方面的疾病。大肠发炎会使肛门红肿,甚至造成痔疮,导致肛门出血。

3、小肠:小肠在摄取食物的养分时,便将它们分为水、气、血三种,然后输入各需要的器官。消化不良、下痢、便秘都是小肠方面的疾病。

4、三焦:三焦能促进气、血及津液的循环,使各器官充分发挥它们的功能。因此三焦患病,会连带影响各器官的健康。

5、膀胱:膀胱将体内的水分集中在一起,然后送到各需要的部位,再将多余的水排出体外。膀胱炎的症状是浮肿、排尿次数频繁。

6、胆:胃、肠等器官何时进行消化工作,何时停止,这些都由胆来决定。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睡眠,使所有的器官进入休息状态,需要相当的“决心”,所以胆虚的人常会失眠。


三、五脏六腑的关系

脏与腑是表里互相配合的,一脏配一腑,脏属阴为里,腑属阳为表。脏腑的表里由经络来联系,即脏的经脉络于腑,腑的经脉络于脏,彼此经气相通,互相作用,因此脏与腑在病变上能够互相影响,互相传变。

1、心与小肠:经络相通,互为表里。心经有热可出现口舌糜烂。苦心经移热于小肠,则可兼见小便短赤,尿道涩痛等症。

2、肝与胆:胆寄于肝,脏腑相联,经络相通,构成表里。胆汁来源于肝,若肝的疏泄失常,会影响到胆汁的正常排泄。反之,胆汁的排泄失常,又会影响到肝。故肝胆症候往往同时并见,如黄疽、胁痛、口苦、眩晕等。

3、脾与胃:在特性上,脾喜燥恶湿,胃喜润恶燥;脾主升,胃主降。在生理功能上,胃为水谷之海,主消化;脾为胃行其津液,主运化。二者燥湿相济,升降协调,胃纳脾化,互相为用,构成了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运动,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、吸收和传输的任务。胃气以下行为顺,胃气和降,则水谷得以下行。脾气以上行为顺,脾气上升,精微物质得以上输。若胃气不降,反而上逆,易现呃逆、呕吐等症。脾气不升,反而下陷,易现久泄、脱肛、子宫下脱等症。由于脾胃在生理上密切相关,在病理上互相影响,所以在临证时常脾胃并论,在治疗上多脾胃并治。

4、肺与大肠:若肺气肃降,则大肠气机得以通畅,以发挥其传导功能。反之,若大肠保持其传导通畅,则肺气才能清肃下降。例如肺气蛮滞,失其肃降之功,可能引起大肠传导阻滞,出现大便秘结;反之,大肠传导阻滞,又可引起肺肃降失常,出现气短咳喘等。又如:在治疗上肺有实热,可泻大肠,使热从大肠下泄;反之,大肠阻滞,又可宣通肺气,以疏利大肠的气机。

5、肾与膀胱:在生理上一为水脏,一为水腑,共同维持水液代谢的平衡(以肾为主)。肾阳蒸化,使水液下渗膀胱,膀胱又借肾阳的作用,通过自身的功能而排泄小便。在病理上,肾阳不足,可影响膀胱功能减弱而出现小便频数或遗尿;膀胱湿热,又可影响肾脏而出现腰痛、尿血等。

6、心包与三焦:临床上热病中的湿热合邪,稽留三焦,出现胸闷身重,尿少便溏,表示病在气分。如果未能制止其发展,温热病邪,便由气分入营分,由三焦内陷心包,而出现昏迷、谵语等症。